SM2023-10周资料及任务

1.计分任务,观看TED视频:Eli Pariser: Beware online “filter bubbles” 思考:什么叫“信息过滤泡泡”,我们是否身在这种泡泡中?当前还有哪些概念来描述类似现象?如何打破“壁垒”?请把你们的想法写下,在视频所在的blog文章后留言评论即可,作为本周计分任务。欢迎同学们探讨评论。

2. 阅读《链接:网络新科学》一书。推荐必读章节:第2-6章,了解:随机网络、六度分隔、小世界、贝肯(Kevin Bacon)数、幂律网络。

4.看电影啦:自行寻找并观摩影片《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如果没时间全看,请至少看完前40分钟的内容。与下周内容相关。

《SM2023-10周资料及任务》上有7条评论

  1. 视频中演讲者表示,互联网通过一些不可见的算法式编辑,为我们过滤出了个性化的独特信息,只给我们看它认为我们想看的内容。“信息过滤泡泡”就是指人们在上网的过程中,由于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其他自动过滤技术的存在,只接收并保留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一种现象。泡泡里有什么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它仅仅取决于我们是谁,我们在网上做过什么。这种现象导致用户只与与自己观点和兴趣相似的人和信息接触并互动,逐渐形成一个信息“泡泡”,限制了用户了解和接触多样的世界和观点。我们看不到那些已经被过滤掉的东西,也就很难发现自己的搜索结果和别人是多么得不同。简单来说,信息过滤泡泡就是通过个人数据来操控搜索结果而形成的信息壁垒。

    很显然在现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身处在这种泡泡中。从脸书、微博一类的社交媒体,到淘宝拼多多一类的购物平台,再到各种音乐平台、视频平台,几乎所有的软件与网站都在利用账号的使用数据进行信息筛选。这一现象甚至严重到可能会产生“在淘宝给朋友去世的母亲买了个花圈于是接下来一周满屏都是棺材”这样的事情,前阶段小小地流行过的“刷到我你这号算是养成了”也是这种过滤机制的一种体现。

    同时还有一些类似于“信息过滤泡泡”的概念,如“偏见确认”、“信息茧房”等。“偏见确认”是指人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时,倾向于寻找或接受与自己已有信念或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略或排除不一致的信息。“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就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它们描述的都是不利于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偏差和固化。但这些概念又与过滤泡泡有着一定的区别。它们更偏向于主观选择而过滤泡泡则更倾向于被动接受。

    这一看似“贴心”的网络信息过滤机制其实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它只关注我们最开始点击的东西,信息就会失去其多样性。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这些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真相和理性思考的一种阻碍。要想打破这种信息“壁垒”,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视频中就提到了我们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对满屏“感兴趣”的内容习以为常,很难意识到这种算法的存在,很少有人会真正思考阅读被算法所剥夺的那一部分信息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有批判意识,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在算法营造的世界中“自欺欺人”,成为“屏”底之蛙。有意识地寻找不同的声音,更加开放包容地与持不同观点的人交流,积极探索“屏幕以外的世界”。然而用户层面的解决方案并不能真正意义上从根本改变现状。更有效更彻底的改变应当出现在平台方。虽然此刻我们对信息过滤持批判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数据的过滤筛选机制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他提高了我们使用互联网的效率,同时提供了积极的情绪价值,提升了使用体验。同时平台方也可以通过这一算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果目光放得狭隘一点,这似乎确实是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所以平台方的改进也不能“一刀切”。例如可以在搜索栏旁边勾选“是否使用大数据推荐或者信息过滤筛选”,把主动权交回到用户手上,给予其获得所有信息的权利。
    韩叙

  2. 季欣阳202211110098。
    视频中讲到的“信息过滤泡泡”实际上是一种筛选机制,大数据筛选它认为你喜欢的,通过过滤泡泡进入你的领域,最终到达自己领域的信息几乎都是你“可能”喜欢的信息。但是这只是可能,也许你并不喜欢,只是手误/短时间接触,这会带来很多困扰;但是也许你喜欢的,你不断点击,它不断推送,你的世界就被这种同质化信息霸占,信息过滤泡泡的过滤范围逐渐缩小,你的认知也会局限在这些泡泡中。
    只要我们进入网络,我们就必然是处在这种泡泡中的。例如视频中的“埃及”的例子;还有我的同学的父亲喜欢军事,手机全部是中国军队和武器的新闻等信息,他由此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又比如我前两天考普通话考试去小红书查找了一下,过两天都考完了还在给我推一堆普通话考试以及大学生“应该”考的一堆证,这会加重我的焦虑以及烦躁感,我就每一条都点“我不喜欢”。
    当前还有“信息茧房”“回音壁现象”等等,含义和“信息过滤泡泡差不多”。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我认为打破壁垒不应该向前看,应该向后看。在数据信息及其繁杂的时代,反而更难打破“信息壁垒”了。做一个对比,在现在,信息触手可及,但是获得的信息全部都是某一方面的,你接受了一个观点,你就无法获取另一种观点,及其容易造成“狭隘”的心理。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让网络上的人没有精力筛选优质信息,逐渐就会形成懒惰心理,不再思考;但是在过去,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信息壁垒是信息缺乏,甚至应该说是阶级壁垒,你无法获取外面世界的信息。这时你会主动地向外探索,不论是以一种什么方式,看书/旅游/读报……你会看到你自己选的优质信息,不再需要再次筛选。最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到村民都说主席特别爱读书,从政治到哲学,从小说到散文,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在那个穷苦年代,他通过大量读书获取优质信息,得到不同人的观点,他通过吸收再得出自己的观点,他就不会被困住,同时还会培养出辩证思维的能力,就不会做出网上动不动就要战队的行为。再说旅游,经常有人说国外怎么怎么样,国内又怎么怎么样,这个都属于道听途说,只有你到当地,感受了人文、风景,你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像当年知青选择去陕西是因为父亲说当年大跃进的时候陕西产量很好,结果去了是一片荒芜,如果知青选择去山西,他也不会知道现在延安是这幅景象。综合下来我认为打破“信息壁垒”重点在于由被动转向主动,放下手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所谓“过滤气泡”即隐形算法以个体过往偏好为基础过滤异质信息从而打造个性化服务,因此导致个体网络环境的同质化现象。Pariser在演讲中提到这种固化使他的列表中保守派无声无息地“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观点极化的自由派。这种惯性的算法引导无疑是细思极恐的,因为它正隐形地修剪我们的思想,不仅仅是政治观念。个性化算法推荐一方面满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稳定需求顺应初始的偏好,另一方面强化我们原有的态度,阻碍了多元化信息交流。在算法过滤机制越来越盛行的今天我们很难保证自己不信息偏食而陷入这种营养不良的“过滤泡泡”中。
    与“过滤泡泡”具有相似性的概念还有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指人们在自身的信息获取网络中只听自己选择和愉悦自身的信息从而产生像“茧房”一样的视野局限。但信息茧房的形成不仅有算法过滤的因素,还有极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的选择性心理:个体的信息消费偏好导致他们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相似的信息源。有学者将个性化算法比作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更多强调的是封闭化信息群体内用户逐渐被自己的“回音”困住,是对“过滤泡泡”隔阂下极端影响的精准化概括。
    我们需要注意到一方面过滤泡泡的形成离不开个性化算法的强化作用,另一方面算法的调整将有助于“过滤泡泡”的破解。媒体应用可以通过优化界面引导或者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群关注到关乎社会民生的多元化信息,为具有公共价值的信息内容的生产者提供更多流量,同时促成信息源生态的平衡。与此同时个体为摆脱泡泡的桎梏也需要克服自身获取信息的消极态度,减少对“猜你喜欢”的依赖程度。
    邓婧宜202211110113

  4. 演讲视频中提到,互联网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联系世界、突破交流时间空间限制的工具,随着算法等其他技术的发展,人对发布内容的审核逐渐减少,网络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然而互联网开始取代人工审核,成为一个“算法审核者”。隐形的算法获取用户点击、停留时间或者其他信息,分析用户喜好,据此对不同用户的页面进行个性化编辑,保留、推荐用户经常搜索阅览的模块,减少、删除相对较少频次点击的内容,这种个性化定制过滤器就是“信息过滤泡泡”。
    我们就处在这样的泡泡中,就像演讲者发现的在Facebook、Google中体现的个体差异现象,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体验随处可见。比如在淘宝购物的时候,搜索关键词“牛仔半身裙”,根据推荐结果和对商品主图的兴趣点进页面阅读详细信息,然后返回继续选择。这时候如果被其他事情打断,退出app重新进入搜索的话,就会发现搜索结果的前几条都是之前点击过的几家店,而且再往下几乎都是同质化的内容。这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帮助选择的作用,反而为寻找更多选择增加障碍。这种过滤在微博中也有体现。比如关注了某个博主,但是在“关注”首页刷不到关注人的博文;最近看某个博主特别多,就推送很多相关的消息,看某个博主没有那么频繁,后续可能就刷不到了。然而实际上用户更需要的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平台基于算法的过滤选择。
    当前还有信息茧房、回音实效应等概念与信息过滤泡泡相关。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关注领域内被兴趣领导,寻找与自己想法相符的观点,从而获得一种增强自信的认同感,并且人们会排斥兴趣之外的信息。这是一种主动过滤。回音室效应指的是人们会因为过多接触偏好的信息而对某一事物产生过于片面的认识,并认为现实就是如此。它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在信息过滤泡泡的影响下,我们无法决定什么信息会进入我们的视线,也无法看到自己的泡泡以外的被删除的信息。然而实际上我们不仅仅需要和个人兴趣具有相关性的信息,还需要看到与我们观点相左的、有对抗性的、更多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拥有自己的观点,以稳定的核心和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更多样的信息。也需要提高信息检索的能力,尝试更换关键词,或者从多个渠道检索,并对比搜索结果,辩证地选用自己需要的部分。我们还可以主动学习更多方面、更深层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对信息真实程度的辨别能力。但是对于信息过滤泡泡这样一个受算法影响的产物,算法的改进也是很有必要的,希望未来能出现一个具有职业道德的“算法审核者”。

    黄铮烨202211110020

  5. 李雨萌 202011998062
    “信息过滤泡泡”是互联网算法根据用户偏好通过过滤机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推送,为用户提供一个充满个性化内容的信息“泡泡”。泡泡中有什么取决于我们是谁、我们在网上做过什么,泡泡里有什么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也看不到哪些东西被过滤掉了 。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身处在这种泡泡中。无论是在社交平台还是购物软件,我们都会看到“猜你喜欢”“猜你想搜”“相似内容”这样的字眼,当我们对某条推送不感兴趣时,它还会提供屏蔽的按键,以及“不感兴趣”“重复推荐”“引起不适”这样一些描述屏蔽原因的选项。即使没有这些明确直接的标识,它也已经根据我们的习惯偏好在向我们推送一些它认为我们想看的内容了。

    类似的现象还有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信息茧房”意味着我们只听我们选择和愉悦我们的东西,“回音室效应”即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它们与“信息过滤泡泡”在实质上都描述了信息同质化的问题。

    在描述这种信息同质化的壁垒时,“信息茧房”更强调个体主动的选择行为,“回音室效应“强调群体压力与群体意见的作用,“信息过滤泡泡”这一概念更加强调技术与算法的作用。因此,要打破这种壁垒,我们不仅要注意自身的选择行为,开阔视野,主动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触更多元的信息和观念;也要注意避免让自己一直处于一种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同的“舒适区”,努力在群体意见前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的存在;并且,我们希望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算法控制方进行一些改进,降低个人偏好在推荐中的比重。

  6. 陈佳悦 202211110025
    “信息过滤泡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算法为每个人生成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推送。我们当前就身在这种泡泡中,不论是搜索引擎中还是b站、小红书、淘宝等平台都会基于你的使用习惯定制推送给你相关的信息。
    当前用来描述类似现象的概念可能还有“信息茧房”,即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想要打破“壁垒”,需要个人与网络的共同努力。从个人角度,我们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关注面,不将自己局限于接受自己认同的信息,而更能虚心了解一些可能并不认同的观点,从而增强辩证能力、完善增进思考。而从网络的角度,智能推荐算法应该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增加基于媒体道德情怀的推送机制,并提供用户可管理的推送方式,才能打破信息壁垒,让互联网真正互联互通。

  7. 如今的热门话题“科技是善是恶”“科技使我们失去人性了吗”“科技的道德准则在哪里”,当下,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互联网,我们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习惯。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借助电子媒介已经实现了同步化,偌大的地球缩小为弹丸之地。在“竖”向结构上,个人与全世界联结起来,打破了原有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只需要点击首页刷新就可以看到南昌夏日入侵企划演唱会的现场、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深海生物……持续流动变换的数据使我们“瞬息全宇宙”的“贴心管家”。扎克伯格说:此时,你前院奄奄一息的松鼠,可能与你的兴趣更加“相关”,比起非洲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在“横”向结构中,建立在“相关”思路上网络个性化定制使我们深陷“信息过滤泡泡”的裹挟之中,隐形的算法的机器信息审核通过屏蔽意见相左仅仅保存相同兴趣爱好,使我们获取的信息呈现单调性,形成了有偏见、相互分裂的群体。

    信息飞速发展,“个性化”听起来很温和,但其出色的表现将引发一场灾难——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聚集在一个狭隘思维方式的贫民窟中。作为数字原住民的00后,取代短视频推流机制是平台“以用户为中心”以达到“人人不同,千人千面”的目的机制。抖音、bilibili等视频软件以及购物软件如淘宝、京东等在长期个人偏好“驯服”下,呈现出个性化私人定制的网页,在提供高效检索效率的同时,也使我对这个“私人定制”数字产品的高度依赖。在一次偶然,我试图创建一个新的抖音账号,像从零开始培育白纸般的孩子,其内容更具挑战性,多样化的视频对我一贯的浏览习惯造成很强的冲击,内心感到强烈不适,于是草草刷新几下后,果断放弃了“培育计划”。可见,我已经是“信息过滤泡泡”囊中之物,插翅难飞。

    类似的观点例如“信息茧房”“回音式效应”以及“全景监狱”等等。其相同之处首先在于都与选择性心理机制有关,受众倾向于接触与自我态度相一致的信息,在大众传播的饭桌上,受众们都是挑食的。第二点是导致了群体极化显现,社会成员进行更为紧密的同质性交流增强集体认同感,使观点越来越极端;误认为“私域”的观点等同于“公域”的观点,形成刻板印象;或者由于“信息窄化”导致的思维模式单一化,社会成员隔绝在信息孤岛。三是这些现象都离不开算法技术的推波助澜,固化个人的兴趣偏好,导致用户产生路径依赖。

    好的设计是诚实的,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上,生产者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闻、游戏、视频、商品、文章……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用户即消费者成为他们盈利工具,分析留存率、回访率、转换率,精心设计能使用户愉悦的“花招”,使其对此app产生依赖甚至上瘾。对于信息审核者不但应在算法中保证了公共生活和公民责任感,不仅仅提供的是“相关”信息,还有不合意的、具有挑战性的或者重要的信息。作为用户,减少科技神化深信不疑的观点倾向,增强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免成为算法的提线木偶,信息窄化的井底之蛙。

    202211110109 宋丽婉

回复 dengdengdeng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