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佳悦 202211110025
陈佳悦
社会化媒体中的“公”与“私”的边界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只存在相对的公域与私域。例如微信聊天就是相对的私域,而像微博、抖音等就是相对的公域。可大致通过浏览量、可触及群体大小等来区分公与私。
李文亮将疾病信息发布在微信群,这本是属于私人领域,但其经他人的传播扩散到了公共领域,可知二者并非完全隔绝。所以不管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应该谨言慎行,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但单就李文亮此事而言,其言论具有一定根据、并非谣言,不应因惧怕其社会影响而对其惩罚。倘若真的是造谣,则即使是在私人领域也应该受到惩罚。《下坠》一文作者将文章发表于ao3网站,本就属于公共领域,加之这种处于真人与虚构交叉的敏感领域就更容易激起矛盾,尤其是关系到肖战这样粉丝众多的流量明星,所以后面的争端也就在情理之中。基于公共领域的创作必然会面临不同人的审视,作者在发表前就应有如此考虑。“丰县八孩母亲”事件的“公共性”第一在于受害人的“随机性”,即受害人没有特殊点,不能被主观避免因而易引发大众代入自身,从而引起大众对自身安全的恐慌;第二则在于她代表了女性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易引发这一群体的共情,从而扩大传播。事件发展轨迹体现了公共领域中大众共同参与的特点,很多人对其表达观点、为其发声,舆论也推动了当地警方查明真相。
公民个人言论与行为在社会化媒体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因为网络本就是人为搭建的平台,所以必然也会受到人为的控制与监管,不论发布在公域还是私域都不是密不透风的,因而在发布前就应有被扩散给大众的觉悟,不能只考虑法律限制而要考虑道德标准与社会影响。社会化媒体扩散了传播范围也扩大了言论影响,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造成的影响都是加倍的,在使用这一平台时更要慎重。
陈佳悦 202211110025
人与技术的关系,理应是人利用技术去达到目的或获得便利;但技术也可能会反过来控制人的生活、改变人的习惯。例如黑镜《15 Million Merits》所展现的那样,技术发展得愈发先进使得虚拟世界愈发精彩,导致人们不再需要真实世界的大部分东西,而是整日沉迷与虚拟世界。但技术毕竟是人所发明的创造的,那必然就会受到某些人的绝对掌控,进而成为其剥削他人的工具,正如强制看广告一样。在技术制造的世界中,人不再有自由,而当这成为了日常时便会使人窒息。所以人可以利用技术但不能依赖技术沉迷技术,技术也应是用于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控制人生活的工具。
什么是“我”?从两方面看,“我”是外在与内在的结合。内在的基因构筑了我,形成了我的本性、我的“初状态”;外在的环境影响了我,使我成长也使我改变。“我”是基因控制的物质与环境经历影响的精神结合而成的,独一无二的“我”。
社交媒体给剧中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更多是弊大于利。原因在于其占比过于大了,简直充斥了生活的每一部分。诚然它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是消磨时间的利器,但社交媒体重在输入,过度接受会导致人缺乏自主思考与判断。人都有惰性,倘若可以沉迷于社交媒体庞大的信息量谁又愿意自发地思考?而一个社会如果全部被社交媒体占据,那便会变得盲目愚蠢,被舆论洗脑、随潮流而行,随波逐流踏上别人早已设计好的路。此时社会的权力就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了,而被压迫者还沉迷其中麻木不知,因为思考的能力是他们自己放弃的。
所以未来不可能发展到剧中所描述的情况,或者说我不希望未来发展到那种情况。但实际上剧中以夸张的手法所展现的一幕幕,在现在的生活中已能窥知一二。例如当下人刷短视频如精神鸦片般不止不休,在大数据的控制下只能看到自己认同的或是别人想要输出的观点。可是思考永远是源自接受到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倘若仅仅是盲目地接受“推荐”那终将会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况且社交媒体的信息终究是人为控制的,人所看到的只有“正确的”“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这也不利于人们的辩证思考,反而会使人沉迷虚假繁荣从而看不清现实。总之,不论何时我们终究活在现实,所以即使现实再残酷再辛苦我们也应面对它、改善它,理智思考,做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