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萌

李雨萌
我认为社会化媒体中,“公”与“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边界,但是在社会化媒体中却存在相对的“公”与“私”。比如在微信、QQ这样最初以聊天为主要功能的社交软件中,一些动态的发表可见范围可能是仅限于好友、群友,是与账号所有者具有一定人际关系和联系的人群;而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更为开放的社交平台,发表的动态理论上平台上所有用户都有机会看到;但是用户发表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群聊等中的信息也可以被看到的人截图再次传播,传播的平台和看到的人群就没有定数了;而微博等平台也可以将动态的可见范围设置为仅粉丝可见、仅好友可见甚至仅自己可见,又具有了一定的私人性,当然,同样也存在着被观者二次传播的可能。所以,除了仅自己可见的状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仅自己可见这一情况与自己写日记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于社会化媒体而言并不是常态。
李文亮最初将疾病相关信息发布在微信群,可能他的本意是想提醒同事与朋友,比起“吹哨人”,他的行为更像是发现着火后去敲门提醒邻居,在一个相对私人而又不是只存在自己的空间内传播信息,但是因为这一与传染疾病相关的消息毕竟关系到公共健康,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比“火灾”的影响范围更大,势必会引起许多人的重视,于是被转出微信群外、广泛传播,此时这一消息就突破相对私人的空间边界,向更为公共的领域传播。这显然是无法受个人控制的结果,最初他发布消息时初衷也不是直接在公共领域传播,为此受罚是不合理的。《下坠》一文作者将文章发表在国外同人作品数据库AO3上,并将链接分享在个人微博与国内同人作品交流平台lofter上。对于同人平台来说,虽然用户可以自由访问,但是由于标签、搜索等机制的存在,一般只有同人作品的目标受众才能较为精准地看到该篇文章,较大部分公共领域相对小众,在受众范围内又相对公开,一般来说只在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范围内传播。然而该作者将链接分享到微博后又被微博的转发机制传播开来,从而进入了公共领域,使得更多的群体看到,包括不能接受该同人创作的粉丝。或许该文章的题材与描写不适宜在公共领域传播,但不认为相关粉丝对同人平台进行举报的行为是合理的。“丰县八孩母亲”事件激起全国民众关注,因为人们对事件主人公在当今社会公民基本权利难以实现甚至基本人权不能保障感到愤怒和同情,甚至人人自危的恐惧,反常、荒谬的情况竟存在于身边环境,难免会引起大讨论。事件由网友自发传播,引发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也引发相关部门的介入,体现了在线公共领域中舆论对公权力的反作用。
公民个人言论与行为自由的边界在于法律约束,但法律仅仅是对人约束的底线,是对人的最低要求,一般我们的言论与行为也会受到来自自我与他人的道德约束,但是每个人的标准又不像法律法规一样有统一的规范,这也造成了许多矛盾与冲突,总的来说,在社会化媒体有可能会无限放大个人言论与行为的情境下,公民起码不要违背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
我们曾无数次惊叹于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在今天,人工智能的诞生与发展一遍遍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人类科技发展速度迈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时代,“瞬息万变”将不再是一个含有夸张意味的词语,也许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这个世界又会诞生一些新的科技变革。我们畅想科技能解放人类,最终实现人们自由的发展,不可否认,历史上的几次科技革命也带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嬗变。
然而,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从来都不是只有好的一面。在《黑镜》的《一千五百美元的价值》一集中,故事的开头就塑造了一个科技感满满的世界——呈现虚拟风景的房间墙壁、挥挥手就能控制设备、无处不在的呈现着丰富内容的屏幕、甚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数字化身。然而,我却丝毫感受不到其中人们的生活是幸福的。那些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屏幕随时会弹出烦人的广告,食物不过是诞生于培养皿中的产物,一切服务要消费的货币只能靠日复一日的骑行积攒里程来获取,而那些用于消遣的游戏与节目成为了人们在枯燥劳动中打发时间的消费点……
绝大多数人既不自由,也不快乐,唯一能摆脱这种单调生活的方式就是参加选秀,得到评委们的赏识并出人头地。而一旦站上那个舞台,人便由不得自己——代表着权力的评委们的压力、群众的舆论、利益的驱使、市场对个体价值的定位,裹挟着人作出选择。那张让人付出了昂贵代价的门票并没有为人开启美好新生活的大门,而是让人成为了又一个工具,成为了被消费被娱乐的又一个商品。在这个社会中,资本通过技术异化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统治、奴役了人们,还让人们内部分化并产生矛盾。当故事的主角尝试发出反对的声音时,却只能悲哀地发现自己无法掌握话语权,自己的行为只是被轻描淡写地称为真实的表演,然后被纳入这一体系中成为“新星”们中的一员,自己曾经的反抗如今只剩下作秀。
这部剧集诞生于近十二年前,它所影射的问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隐约地显露身影。我们的生活确实已经离不开屏幕,手机、电脑、pad如影随形;打开app,大数据根据浏览喜好推荐给人们个性化的内容服务,目的却是让人消费更多;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与金钱,生活中真实的那一部分占比越来越小;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发生,最后总会走向被解构、被娱乐化;流量至上的时代让人们热衷于造神,资本将人包装成商品,而一些卷入热点事件中的人们也乐于利用自身热度为自己带来利益,有的人甚至总结出来“黑红”“翻红”的模版与流程……
当然,现实没有像剧中的故事那样夸张和极端,但它正是用讽刺手法让我们去反思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技术由人创造,我们期望技术服务于人,现实看来却是人类不可避免地会受限于自己所发明的技术,但希望至少不要走到人被技术彻底掌控的那一天。在面对技术的冲击下,我们不应只沉浸于它带来的便捷与利益,工具理性之外的情感是我们作为人更为珍贵的东西,我们要永远保有人性与关怀。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社交平台等虚拟空间营造自己的“人设”、表达自我,都基于我们在现实客观世界中的生活与体验,技术是人生产生活的载体,而我们才是自我的主人。就像剧中女主人公纯真的歌声一样,希望当下以及未来人们的生活中,能有更多一些这样真实而美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