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7作业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个体间沟通社交与信息共享的方式被改变,人们的私人生活越来越多地在网络公共领域内展现出来,“公”与“私”的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模糊了。在我看来,除了“仅自己可见”的绝对私人领域与“所有人均可见”的绝对公共领域以外,“公”与“私”是相对而言的。例如李文亮医生发布消息的微信群,相较于微博广场或者媒体平台,属于私人领域,但在微信群这一极小的范围内却是公共领域。而群友的转发与公开使得本来仅群内人可见的消息暴露在了范围更大的公共领域中,从而产生了社会范围内的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公民个人言论与行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因此还不能以“法无禁止即可行”的标准来界定。在法律的约束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道德来规范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行为。例如我们不应该在未取得发布者同意的情况下,做出扩大其内容传播范围的行为。本来只有一部分朋友可见的照片被公之于众,这也是一种隐私的侵犯。同时,个体的信息与所发布的内容不应当被用以实现其它的目的。例如脸书等多个媒体平台都曾被指控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用户数据进行定向广告。因此在公共媒体上分享信息时,个人应该根据对自身隐私的界定和对社会责任以及社交行为的认识,慎重考虑哪些内容应该是私人的,哪些内容则是可以被公开的。

韩叙

《nosedive》观后感

《黑镜》第三季第一集的故事《nosedive》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个高度信息化与数字化的社会中,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评级,一举一动都被评级系统所左右。社交媒体是影响人们评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人的社交评分则决定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甚至故事中低分女司机的丈夫因0.1分之差失去了得到救助的机会不幸身亡,让人在感叹其荒谬的同时感到无尽的悲凉。

在这个评级制度下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不断地迎合他人的喜好和期望,通过虚假的形象来获取高评分。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人类逐渐被信息技术所“统治”。他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的情感,而是更加关注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与声誉。本该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信息技术便成为了一种“枷锁”。此外,这种评分机制还导致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变得扭曲,追求“社会认可”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最高目标。这种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人类内心的自由,使人们无法真正享受自在快乐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会通过社交媒体来确认自己的价值,而忽略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讨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并将这些表现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社交媒体影响了我们对自我认知的理解,使得我们不再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

同时,人们变得伪善、变得阿谀奉承,社交评分系统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对于自己形象的塑造和维护,而不是真正的人际关系。人们也不再把自己的内心感受与自我判断作为评判他人的依据,而是仅仅依靠评分便给陌生人下了定论。这反映了信息技术对人们行为和思考方式的深远影响。人们的交流变得表面化、虚伪化,缺乏真正的深度和意义。如今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媒介,通过社交活动的数字化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这种数字化的形式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人们的交流更加浮于表面。同时社交媒体上的赞、评论和分享,使人们变得更加依赖他人的认可,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剧中的评分体系还形成了新的阶级,这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排斥那些评分低的人,他们不再能够获得平等的资源与权利。人们不愿意帮助低分人群究竟只是因为害怕影响自身的评分还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偏见呢?是因为评分规则而不得已放弃善良,还是评分规则给了人们歧视的借口呢?我想即便是前者,也会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沦为后者。

故事虽是虚构,却更像是被放大的现实。无论是为了合群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对高地位人群的无脑吹捧,立人设,还是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一系列偏见都是故事情节的真实写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是否会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对故事中的情节习以为常?为了避免其发生,人们需要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确保其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和价值,而不是成为一种“枷锁”。同时,人们也应该保持对自我和他人真实的认知,摆脱对社会评价的过度关注,真正自由地生活。

韩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