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一下:导图中加粗的是在我看来相对重要的概念,标红的是自己感触较深的点,标蓝的是自己的一点思考和疑问~
刘元倩202211110052

① 对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概念界定
要划分社会化媒体中的“公”“私”边界,则首先需要明确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内涵及外延。
为增加对“公”“私”这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我阅读了《众声喧哗》的第一章“公私之辩”。如其中所言,公与私的对立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人称“大对立”。在古代社会,公比私更优越。古希腊人将“公”与“城邦生活”挂钩,能够进入公共领域意味着有权参与民主政治,是身份等级较为高贵的体现。相反,指向“个人及家庭生活”的“私”隐含着政治参与权的丧失,具有贬义。然而,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私”愈加受到推崇。明确的个人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私人的生活愈加多样化、复杂化,进而促进自由主义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加重视个人生活所代表的“私”而非公共生活(倾向于政治生活)所象征的“公”。这一背景下,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关系可以回归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个性的一面与社会集体同一的一面相对立,另一方面,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一个人的自我的形成与社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围绕“公”“私”界定及二者边界的大话题,学者们发表过许多著名观点。书中对阿伦特的公共空间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着重介绍及对比分析令我印象深刻。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大致等同于公共空间)是特别属于政治的。她主张保护公共领域,抵御私人领域,因为公共领域具有公共性等私人领域所缺乏的重要属性,促使人发挥作为政治动物的天性,助力于她所界定的“自由”、“行动”,因而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而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思考共同事务、共同利益的话语互动,同时他强调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他认为随市场经济在公民眼中被具体化为工作世界,消费文化侵蚀了理性、批判的讨论等等,作为“理想类型”的公共领域逐渐失去政治功能,转型成“广告舞台”般的,“公众有选择欢呼与不欢呼的权利, 但没有批评性话语的余地”的所在,从而使得人们进入一个公私边界愈加模糊的时代……
根据《众声喧哗》第一章中的框架,“公共领域在国家控制与市场化之间提供了第三个视角”。我想正是这一特点及其蕴含的可能性使得公共领域与公私之辩的话题始终备受关注。通过阅读,我认识到“公”“私”这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名家的思想架构中虽有承袭、互通却也注定有所区别。总体而言,我认为可以依据大致范围和功能将当今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简单概括为社会化,公共化以及个体化,私人化的两个场域。至于二者的划分,我认同它们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边界愈加模糊,难以绝对区分。但做判断前,首先不能忘记需要将公域与私域联系起来看待,做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私域,需要隐私。需要在亲密关系、家庭生活及个性中获得这样的隐私,从而拥有独立思考的力量和勇气。与此同时,我们也需得参与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如阿伦特所描述的“从意见中掌握真理”,并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
② 结合实际案例,辨识社会化媒体中的“公”和“私”
在我看来,李文亮是新冠疫情到来时的“吹哨人”之一。起初他将疾病相关信息发布在同学群中,涉及人数有限,是私人领域;短时间内消息在互联网上大规模传播,造成较大影响,是公共领域。
肖战事件中,《下坠》一文作者先在AO3上发布文章,后又在微博转载链接,最终该文在各色同人网站以链接形式疯传。作为一个开源的同人小说数据库网站,当时的AO3可被任何网民访问,有一定公共性,但本身同人群体较为小众,访客集中在一类有相似兴趣的群体,影响范围和效力也存在局限性,我认为仍然属于私人领域。直到该文进入肖战粉丝视野,并通过这一基数相对庞大的群体引发更大范围的传播及争议,最终导致整个ao3平台在国内被禁止访问并激起整个中国同人群体的怒火,事件才进入了公共领域。
以此类推,虽然公私的界限模糊不清,绝对隐私在互联网也无法被保障,我认为可以通过结果导向建立一个简单的标准,即社会化媒体中特定信息的发布、传播属于公域还是私域的主要判断标准在于信息的传播人数和影响力度,或可说平台设置的热度及转载次数。毕竟,究竟信息限于相对私人的群体还是开始具备社会效益取决于此。
那么,社会化媒体中公共领域真的具备“第三个视角”一样的重大意义吗?“丰县八孩母亲”事件或许可以带来启发。通过网络报道激起全国民众关注和追问,事件在公共领域的传播使得公众舆论发酵,大量关注、质疑带来的压力促使了政府加大调查力度,最终公布详细通报。其中公众的关注、恐慌、质疑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转换为数目庞大的意见建议,网友借此实现了对公共事务的一种参与,体现了在线公共领域能够参与实际生活,并发挥传达民情、助力案件解决乃至整治社会乱象的功能。同时,它也具有即时性,舆论随事件进展同步;跨时空,人人可参与,无限制无障碍。
刘元倩202211110052
《15 Million Merits》中最为触动我的是关于真实性的探讨。这集剧集中构筑了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一个真实性极端匮乏的世界。这里人们都有一个屏幕端的角色化身,和物理世界的联系被极度削弱,以至于只剩下一个培养皿培育出的苹果。同时,他们终日通过踩自行车赚得虚拟货币,再换取游戏、广告、线上节目等消磨时间,精神世界同样干涸枯竭,乃至回归到最原始、低俗的猎奇与性吸引。
这一世界观下,物质世界被剥夺,精神世界在消失,作为“异端”的主人公Bing与既定秩序对抗的一大目的便是重新找到“真实”。他梦想的真实是很纯粹的,吃到真实的食物而不是工业制成品,拥有能看到真实风景的窗子而不是环绕四壁的虚拟屏幕。所以,偶然听到Abi的歌声时他欣喜异常,表示这是他所听过最真实的东西,愿意付出一千五百万使这样真实的声音被听到。但是,Bing的这份真实也是极度脆弱的。Abi的歌声在评委与大众心中远不及她的身体有魅力,真诚美好宛若天籁的声音很快便由色情产业的肉体狂欢所取代。经此打击,Bing发起了对真实的第二重追寻,他拼力攒到第二个一千五百万,以生命为筹码亲自发出否定与质疑,向评委索取一次真实的反应,一个真正的世界。然而他又一次失败了,如同Abi利用身体一样,他利用自己的演说能力换取了个体生活的优化。片末他站在了窗前,但此时他也无法确认窗外的绿树、飞鸟究竟是真实世界的图景还是一种更高级的屏幕,不过他却不再关心了。到头来他放弃了追寻,自愿沦为了自己曾经痛恶的东西。你看,即便对真实的追寻本质上也是虚伪的。
在剧集中,一千五百万的高价也没能为Bing换来真实。而当下的我们也同样对于事物、情感的真实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我想,要去探讨真实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我”。并且需要将自己置于数字时代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
当今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端共享等技术达成的便利,即便我们的所处没有黑镜中的世界荒诞夸张,我们也会时不时感慨于不同人作为网友和三次元朋友的反差,甚至质疑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展示美好生活图景的人是否过着双重人生。传统观点认为技术纯粹是服务于人的,其价值优劣取决于它们的使用方式。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新技术的双刃剑选择“取其精华”,人就能完全把握技术对自身的影响。就好像你在手机中下满学习软件,卸载所有容易上头的社交平台和游戏,就能成为一众青少年addict中洁身自好的一股清流。显然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并未涉及问题的源流。好在大师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有着充分详实的学术论述。麦克卢汉极具创建性地提出人们需要将投注于内容的关注适当转移至媒介本身,去充分认识、发掘媒介这一传播形式所能引发的心理和社会后果。他说:“媒介即讯息”,就60年代所感受到的电力技术发展、发达,他认识到“电力技术的内爆迫使人承担义务并参与行动,他完全不顾及个人的任何‘观点’。” 随着宽泛的形象代替了纯粹的观点等等,电子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得反映出人的轮廓的延申。由此,他提出“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媒介重新定义了的世界。与其自欺欺人逃避变化,不如成为一个善用媒介,拥抱潮流的人。毕竟“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所以它都倾向于为每个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今天的“我”首先就是在数字媒介时代的语境下,无法脱离信息技术变革和社交媒体裹挟的一个个体。
数字时代的来临突出了真实性的问题。当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轻易被线上会议所取代,虚拟世界也显得离人们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会不会逐渐可以替代专属于物理世界、专属于人类的(real and authentic的)存在。剧中Bing在虚拟世界中痛苦得渴望着真实的物质生活、真诚切实的情感表达,他有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缩影吗?
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相信人类,相信人与技术的区别在于人有技术所产生不了的东西。我想那就是人的感觉,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媒介均是其延申,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都由此形成。”麦克卢汉本人就能很好的佐证这一观点,作为一位文学教授,他凭借超凡的感受力、洞察力早在六十年代就预言了30余年后电子媒介所构筑的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人的感觉”发挥关键作用的范本。
同样的,“真实”也是人的感觉之一。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从柏拉图洞穴譬喻中囚徒挣脱影子世界看到真正的太阳,到或许不远的未来元宇宙语境下人们将建立的虚拟世界,人们始终都在回应自身的存在形式是否真实,乃至质疑现有的真实。虽时代、背景迥异《15 Million Merits》的故事却很像《美丽新世界》、《1984》这样的反乌托邦经典,包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背后是创作者与观者对现实的重重反思。我想这是极好的,这意味着人的感觉并没有为技术的大浪抹平,这份感受、思考的过程便是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