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欣阳202211110098公私领域边界与区分

我认为在当今时代社会化媒体的“公”与“私”边界是非常模糊的,但并不是说它不存在,而是公私边界是非常容易被冲破的,而且个人认为公共领域是远大于私人领域的。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阐释了公共领域相对于私人领域,是指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空间,公民们应当可以在这个空间中不受强制和干预地自由讨论公共话题并参与公共事务。私人问题或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不应该进入公共领域并成为公共领域中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不是用来保护私人利益的,而是要讨论社会/国家相关的事情(当然社会中的事情大大小小,不是单指国家政治相关)。
李文亮医生当年在微信群中发送有患者感染SARS病毒的信息,其初心可能与普通大众心理一样,提醒周围人要小心注意,不要感染。但是由于人面对未知的恐惧以及脆弱的公私边界,感染的信息迅速从李文亮医生的私人领域扩大到公共领域,信息不再是只有关李文亮医生及周围人利益的问题,而是转变成全国人民都及其关注的社会事件。再此之后这个信息就再也不是私人领域的信息,而长时间处于公共领域中。在这其中,我认为使得公私边界变得如此脆弱的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传播信息的敏感度,李文亮医生传播的信息本身就是关系到社会、民生、国家,一旦扩散,涉及每个人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一旦发出此类信息,就几乎没有可能把它一直保留在私人领域里。反观我们自己平时和家人同学们的聊天就几乎不会在公共领域里传播。
《下坠》一文一开始由发在公共领域,大家可以观看、讨论,当然此文受众具有局限性,并不是大部分人都看,那本来结果不应该是被广泛传播甚至引起网络战争。但是由于《下坠》该文章内容包含大量淫秽色情的同人文,使得部分对同人文这类圈子不了解不感兴趣的读者产生不适,有读者就会有评论,自然也会有不好的评论,而一旦差评关乎到人的利益,就很容易被转发,引发广泛讨论。例如在受众群体大部分为未成年人的情况下,淫秽内容是否会对未成年人造成身心危害;中国性教育普及等等问题。以上现象看起来理性又合理对吧?那为什么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网站被封,严查同人文?我认为其变量已经不在于信息而是在于人了。每个人是不同的,当某些人处于不理智的状态说出偏激言论并不断传播时时,信息的严重性就会被不断夸大,从而产生不好的影响。那么在政府对此次事件进行管控时,这篇文章及其相关文章都被封禁,在公共领域几乎看不到了,《下坠》迅速转变为一种“私人领域”的信息,只有下载过原文章的人才能够阅读,虽然在私下里读者依旧可以转发,但在“公共领域”它就是不可见的。所以就公私领域界限来说,它是易突破的但是也是受控制的,当公共领域信息被控制时,信息就会被迫转为私人领域信息了。
丰县八孩母亲被爆出之时传遍网络平台,其内容反映着在当今“繁荣”时代的边缘乱象,其暴露着当地zhengfu的腐败黑恶以及社会安全问题,这让百姓产生危机感,仍然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当然此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仍然被管控甚至封禁,原因也是在于公众讨论这个事件的原因、影响,也许给公众带来恐慌(当然给zhengfu带来恐慌更多吧?)。掩埋黑暗的事情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我认为,,此类事件应该积极的解决问题,掩埋/玩儿文字游戏只会降低zhengfu公信度。
总结一下,社会化媒体公私边界存在,但依旧模糊,且边界易破坏。在线公共领域功能在于讨论关乎社会国家利益,其特点是易失控易产生恐慌,需要适当管控;私人领域一般传播性差范围小,易于控制。公民个人言论与行为自由边界在于法律,上述三个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违反所谓“公序良俗”,事实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见解,我们的言论可以有不同观点,但其应建立在理性讨论和事实之上,无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

季欣阳202211110098思考回答

在看《黑镜》前,我对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的看法如下:
首先,人作为创新主体,人创造了技术,并促进其不断发展。
在农业时代,人们发明农具,用来耕作,以养家糊口;在工业时代,人们发明电力、机械,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发明网络、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使世界联系更紧密,使生活更加便利……从这些发展中可以看出,人创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为何要“更好”地生活呢?其原因在于,人类本身是受自然限制的,我们不仅不能逃离,而且需要依赖。而科技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工具。
其次,科技的发展也会对人产生影响。《理解媒介》中译本第二版序中说:“任何一种新的发明和技术都是新的媒介,都是人的肢体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都将反过来影响人的生活、思维和历史进程。”
一方面,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比如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出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工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运用,使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市场,做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另一方面,人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也变得更为紧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更为便捷,地球逐渐变“小”。
技术也让人本身发生了变化,《理解媒介》中说:大众传媒的使用派生出了一些心灵习惯:“我们自身变成我们观察的东西……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印刷术改变了人的阅读习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碎片化信息众多,生活节奏极快,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薄弱。
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后,我认为,这就是人类未来滥用技术的严重后果。虽然社交媒体让剧中人生活及其智能便利,但人被技术控制,社交媒体是普通人逃不掉的枷锁,当然,这是对于一部分还尚存真性的人来说的,对于那些已经沉浸其中的木头人来说,这反而是消遣享受的工具。在这里,房间不是房间而是强迫看情色广告的监狱,人不是人而是没有反抗能力的机器。真理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阶级分化严重,人变得麻木僵硬、虚伪、拜金、妥协、不再拥有梦想。女主是少有的心存梦想之人,但上层阶级的权力和强大的社交媒体的力量是她无法想象的,虽歌声动人,却因长相纯美被恶心的评委和无脑的观众强迫做了情色演员,这已经违背了人性,在之后从她说她愿意从事这个到她习惯于这份不必骑车的工作,显然,当年的追梦美少女已经全然不在了。男主为抗争上层花光了积蓄去威胁他们,但最后也是被金钱、优越的生活蒙蔽了双眼,做起了表演。其中一个胖的男子因骑车不够而被下调到扫卫生的职务,连普通骑车都无法实现,胖的女子因肥胖而被随意辱骂不敢还嘴。他们是牺牲品,更是给予我们的警告。
对于以上的剧中人,他们的共同问题就是自我意识削减。什么是“我”呢?从心理学上来看,自我包括个体自身、与主体发生关系的对象、个体自身的心理特征。有自我意识代表着有自我思想、行为准则、自我认知等认识。通俗点来讲,“我”应该是知道我是谁、我能为社会干什么、我有什么梦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尝试各种可能性,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知道我们的梦想为何物,知道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剧中人空有姓名,他们却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只是简单顺从,大家都是流水线作业的机器,每天在虚假的社交媒体中度过,谁还保留了真性呢;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只能对着屏幕骑着健身自行车,循环往复的生活消磨掉了他们的意志,他们没有更多可能,因为他们没有权力;他们也没有梦想,那是不被允许的。
我认为,剧中的情况不会发生。首先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的工作就有许多,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营里骑单车,那么谁来干其他的工作呢?谁来建楼,谁来修设备,谁来制造电力,谁来发明科技呢?生育、医疗、养老怎么解决呢?在及其腐败的制度下,社会就此停滞不前,而且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不会所有人类都被困在牢笼里而不想出来,那就会引发战争,这是谁想要的呢?再论统治者,谁能进入上层呢,谁又是普通人呢,这就不会有一个明确答案,这个系统最终也不会组成。但单论内部的一些技术,例如多屏幕感应的技术是会有可能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