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媒体中的“公”“私”边界是否存在

    公与私的对立在古代社会社会思想历史上源远流长,对于公私界定的思想学术碰撞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私”都强烈地失去、匮乏、粗俗甚至愚昧,意味着被剥夺。私生活只有到了现代社会才散发出其自身的的生机勃勃、丰富多彩。我更为赞同个人主义对隐私的概念,在私人领域中,个人不受或不应受到他人的干涉,能够做自己所中意的任何事情,隐私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神圣的。

    我认为社会化媒体中的“公”私”边界是存在的并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此,意大利政治思想家称两者关系为“大对立”。公域和私域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两者都是对方存在的基础,有些东西需要被隐藏起来,有些东西则需要公开展示。他们互为条件,我们需要私密的庇护隐私空间来躲避社会公共的强光,同时也需要展示个性的活跃地带。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到他人的部分,对他人产生影响的部分才需要对社会负责;涉及本人自己的身和心,个人是最高主权者。但公与私的区分也具有其内在的复杂性,不可以简单化将以分类,有些实践活动有时可以规划为公域,有时候可以视作私域。但公私一定要有其界限,才能更好的保护个人隐私和个性发展,维护社会秩序。

    2019年新冠肺炎病毒的到来打乱了大家的日常生活,原本是眼科的李文亮医生,希望大家重视这个病毒并嘱咐临床医生做好防护,之后在事态更为严重的情况下于医疗群中发布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源头的声明。由于事态愈发严重,许多医疗群也纷纷转发这个内容。

    可是却被人当做谣言传播,正如密尔恐惧的“多数的暴虐”,多数人打算将行为乖张者绳之以法,多数舆论对李医生这种少数特立独行的人形成看不见的压力,迫使李医生一行前瞻性的意见就社会之范。李文亮医生是“吹哨人”,他对疫情初期所做的贡献是无法比拟的,我认为他将疾病的相关信息发布在私人领域中,但公私领域界限吹弹可破,当同事们纷纷转发其观点时,他传播信息的行为就对社会造成了影响,无论是提高他人警惕还是造成他人的恐慌。那么李医生需要对他的行为负责吗?我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要对社会负责。依据情况而定,李医生的预判对疫情初期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综上所述,我认为公民个人言论和行为自由的边界一定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的,在私人领域可以多样化发展,但在公共领域要考虑到对他人社会对影响。

宋丽婉20221111010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