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再曦
关于对社会化媒体当中的公私边界的讨论,我将借助几个实际事例来表达我的观点。
在我的理解中,社会化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其实就类似于泰勒所说的“想象的舆论共同体”,通过社会化媒体,哈贝马斯所认为公共领域必需的“面对面形式”逐渐变成了一种电子广场的效果,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不断壮大着舆论。而相对的私人领域也从“劳动”、“工作”中部分解放出来,延伸成了一种基于两者衍生出现的私人联系。
那么回到实例,李文亮吹哨人事件中,一开始他将确诊7名SARS的结果发在了武汉大学临床04级班级群中以提醒自己的同学注意身体健康并且叮嘱不要外传,三天后他收到了公安局的训诫书——传播不经核实的言论。此处李文亮医生的视角上无疑是处于一个私人领域,并且他本人意识到了处于网络上的公私边界,因此不难推断是有人将消息传播给了公共领域的社会媒体,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舆论爆发。可见,公私是有边界的且这个边界时非常易突破的。
这时回首过去岁月中其他的几件事例:下坠始于ao3网站爆于微博粉丝网站,并迅速席卷了大量小众圈子波及到大量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华西猝死事件同样始于实习生私人微信群,通过大量传播,在微博上广为人知引发了公共领域对公共医疗机关即华西医院的声讨;高彦事件始于朋友之间的微信记录,死亡成为既定事实后再一次于微博掀起轩然大波。
诸如此类的事件其实数不胜数,不难发现它们的轨迹基本上是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传播,后由公共领域向公共机关发起声讨,其中自然包含着形式上的自由与独立,可行性中应证着体系上的开放与多元,不断地讨论和理性批判中带有方式上的交往与协商。而最明确的一点就是谋求公利而非私利:公众希望华西、山艺可以还受害者一个公道,希望社会可以给吹哨人道歉,肖战的粉丝要为网站的封锁和极不理智的行为付出代价,大多公众无利可图,只是出于感情上的愤怒和同理心而发声。
因此事件的发展轨迹有体现公共领域的功能或特点。
最后,公私边界脆弱易于打破,然而人人都有自己的栖身之所并且不容外人侵犯。我认为法律是做人的最低底线,然而在这方面上人需要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同理心,不要把别人的警告不当回事,在点击发送前多想想后果,不要被大众舆论席卷,尊重别人的私人领域。
这是米再曦202211110058的课后讨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