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书序论部分使我首先对麦克卢汉其人和他的基础媒介理论和核心观点有了点认识。读完了正文的几个章节,我对媒介与人的关系认知更加具体了一些:媒介增强了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成为人的延伸,促使人的社会结构完成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发挥塑造和控制的作用,比如麦克卢汉所举例的电子媒介的出现让人们开始以电子空间礼仪安排知觉,即内容跟随形式。媒介影响社会和,技术发展则是媒介发展的重要契机。
麦克卢汉对于印刷品、电话、电视等媒介的探讨也使我思考起一些社会化媒体可能对人带来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在我的理解中属于“冷媒介”:它借助于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和网络媒介传递类型丰富的信息,调动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感官,清晰度高,在受众填补其中确实信息的方面没有留下太多的发挥能动性进行创造的空间。根据多伦多的一档测试节目,调动人更多感官的电视、广播的传播形式比阅读更能将信息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集合了文字、音频、图像又有大数据推送机制加持的社交媒体在“让人记住信息”方面的能力只会更强。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在传播形式上化内容为源流的特性也影响着我们的页面排版设计、文字编辑习惯、创作内容的形式以及获取信息的习惯,而其能形成社会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也一定程度加速了人从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过程。
麦克卢汉的叙述、论证写法与其他理论大师不同,他好运用一些文学性很强的的语言表达观点,并且大量引用文艺领域的实例进行说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这样理论基础差的人理解其观点的难度。此外,我也感慨和敬佩他能像类似“清醒的旁观者”找到独特的切入领域,提出超前于当时社会普遍认知、被时间逐步印证的的观点——这与他广博的知识有关。麦克卢汉指出,电子信息时代需要感知整合、把握全局的人,当他预测的“技术上模拟人的意识”成为现实,知识会使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