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由人类所创造的,例如仿生机器人,人类通过撰写程序等手段赋予它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应答机制,去模仿人类。但是人类是能被真正模仿的吗?《Be Right Back 》中,里面的仿生机器人作为男主Ash的替代品,他只有通过男主的社交媒体账号来学习Ash的行为和对于事物的情感,或者准确来说,是反应。机器人只知道完成相对应的指令,它的逻辑程序是通过一个画面、语言或是动作触发后,他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开始只是模仿文字,在大量导入语音以及视频信息后,模仿声音、语气、语调,在获取大量的照片后,可以根据数据捏造出一个完整的身体,将这些所有组合之后,便能出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女主Martha在失去丈夫后陷入悲痛,因此这个仿生机器人的出现,让她好像真的看到了自己深爱的那个人重生,虽然会时不时露出一点破绽,但她所获取的陪伴的幸福,让她从最开始的怀疑到接受再到开始依赖于仿生机器人。Martha和Ash二号聊天,让他听到宝宝的心跳,分享风景。但是机器人是不可能真正代替一个人的,他没有真正的思想,只有遵从命令。他不会像真正的Ash一样去反驳Martha,而是无条件听从Martha的命令。 Martha明白,他只是一堆代码,哪怕再相似也不会是真正的他。因此Martha最后的选择是将机器人放在阁楼上,她带着回忆继续生活下去。 看完剧集后我在想,Ash的仿生机器人会不会是因为无法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而无法做到真正模拟呢?如果让一个机器人每天都和一个人生活在一起,那么是不是可以完全的学习到这个人的一切,然后取代他生活呢? 社交媒体对于剧中的世界有着很多影响,Martha的工作很自由,居家办公,一切与工作同伴的联系都是依托于社交媒体。男主Ash是一个很乐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他在社交媒体中分享了很多生活的琐事。他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虽然那包含着一段关于母亲的痛苦回忆,但是因为“也许有人会觉得它好玩”而将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上。相比于自己的感受,他似乎更在意社交媒体上他人的感受,哪怕这些人跟他毫无关联。 佛学上讲到:“你想控制任何东西,其实都控制了你。”我们看似在使用科技,但我们正在被它控制。在现代社会,科技不断被强大,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科技的痕迹,可悲的是人们的生活在因科技而提升的同时,也被科技封印了。很多人都足不出户,将自己锁在那一个小小的屏幕前。社交媒体的吸引力甚至大过和朋友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玩乐。 未来的科技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便捷、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未来也许真的会出现如此逼真的仿生机器人,和《流浪地球》中提及的数字生命类似,让一个人在去世后变成一个“电子宠物”。这不会是一个人生命的延续,因为我们都明白,那只是一堆代码。是已经离世的人的可悲,却可能带给思念他的人一些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