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 202211110052刘元倩

《15 Million Merits》中最为触动我的是关于真实性的探讨。这集剧集中构筑了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一个真实性极端匮乏的世界。这里人们都有一个屏幕端的角色化身,和物理世界的联系被极度削弱,以至于只剩下一个培养皿培育出的苹果。同时,他们终日通过踩自行车赚得虚拟货币,再换取游戏、广告、线上节目等消磨时间,精神世界同样干涸枯竭,乃至回归到最原始、低俗的猎奇与性吸引。
这一世界观下,物质世界被剥夺,精神世界在消失,作为“异端”的主人公Bing与既定秩序对抗的一大目的便是重新找到“真实”。他梦想的真实是很纯粹的,吃到真实的食物而不是工业制成品,拥有能看到真实风景的窗子而不是环绕四壁的虚拟屏幕。所以,偶然听到Abi的歌声时他欣喜异常,表示这是他所听过最真实的东西,愿意付出一千五百万使这样真实的声音被听到。但是,Bing的这份真实也是极度脆弱的。Abi的歌声在评委与大众心中远不及她的身体有魅力,真诚美好宛若天籁的声音很快便由色情产业的肉体狂欢所取代。经此打击,Bing发起了对真实的第二重追寻,他拼力攒到第二个一千五百万,以生命为筹码亲自发出否定与质疑,向评委索取一次真实的反应,一个真正的世界。然而他又一次失败了,如同Abi利用身体一样,他利用自己的演说能力换取了个体生活的优化。片末他站在了窗前,但此时他也无法确认窗外的绿树、飞鸟究竟是真实世界的图景还是一种更高级的屏幕,不过他却不再关心了。到头来他放弃了追寻,自愿沦为了自己曾经痛恶的东西。你看,即便对真实的追寻本质上也是虚伪的。
在剧集中,一千五百万的高价也没能为Bing换来真实。而当下的我们也同样对于事物、情感的真实性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我想,要去探讨真实首先需要认识什么是“我”。并且需要将自己置于数字时代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
当今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端共享等技术达成的便利,即便我们的所处没有黑镜中的世界荒诞夸张,我们也会时不时感慨于不同人作为网友和三次元朋友的反差,甚至质疑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展示美好生活图景的人是否过着双重人生。传统观点认为技术纯粹是服务于人的,其价值优劣取决于它们的使用方式。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新技术的双刃剑选择“取其精华”,人就能完全把握技术对自身的影响。就好像你在手机中下满学习软件,卸载所有容易上头的社交平台和游戏,就能成为一众青少年addict中洁身自好的一股清流。显然这一观点过于片面,并未涉及问题的源流。好在大师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有着充分详实的学术论述。麦克卢汉极具创建性地提出人们需要将投注于内容的关注适当转移至媒介本身,去充分认识、发掘媒介这一传播形式所能引发的心理和社会后果。他说:“媒介即讯息”,就60年代所感受到的电力技术发展、发达,他认识到“电力技术的内爆迫使人承担义务并参与行动,他完全不顾及个人的任何‘观点’。” 随着宽泛的形象代替了纯粹的观点等等,电子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得反映出人的轮廓的延申。由此,他提出“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所以说,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注定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媒介重新定义了的世界。与其自欺欺人逃避变化,不如成为一个善用媒介,拥抱潮流的人。毕竟“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所以它都倾向于为每个人、每件事规定一些受宠的模式。”今天的“我”首先就是在数字媒介时代的语境下,无法脱离信息技术变革和社交媒体裹挟的一个个体。
数字时代的来临突出了真实性的问题。当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轻易被线上会议所取代,虚拟世界也显得离人们越来越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会不会逐渐可以替代专属于物理世界、专属于人类的(real and authentic的)存在。剧中Bing在虚拟世界中痛苦得渴望着真实的物质生活、真诚切实的情感表达,他有可能是我们未来的缩影吗?
我想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相信人类,相信人与技术的区别在于人有技术所产生不了的东西。我想那就是人的感觉,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媒介均是其延申,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都由此形成。”麦克卢汉本人就能很好的佐证这一观点,作为一位文学教授,他凭借超凡的感受力、洞察力早在六十年代就预言了30余年后电子媒介所构筑的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提供了“人的感觉”发挥关键作用的范本。
同样的,“真实”也是人的感觉之一。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从柏拉图洞穴譬喻中囚徒挣脱影子世界看到真正的太阳,到或许不远的未来元宇宙语境下人们将建立的虚拟世界,人们始终都在回应自身的存在形式是否真实,乃至质疑现有的真实。虽时代、背景迥异《15 Million Merits》的故事却很像《美丽新世界》、《1984》这样的反乌托邦经典,包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背后是创作者与观者对现实的重重反思。我想这是极好的,这意味着人的感觉并没有为技术的大浪抹平,这份感受、思考的过程便是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最大的真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