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十多年前,麦克卢汉就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指出“媒介即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判断出未来人在新技术形态下感知的延伸,以及在媒介的整合作用中思想体验大众同一的趋向。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感官确实在信息技术的高速活动下实现了集体意识和社会生活一体的进一步构建。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对我们生活经验的获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烈能动反作用,塑造牵引着每一个网络时代下的人的动态心理。
“如果某个情景中的某项方面大幅度提升,原有未被提升的情景就会被取代,新的“器官”必然会使什么靠边站。”以“春晚情景”为例,今年的春晚播出后反响平平,有人笑侃“春晚的节目还不如微博网友的评论有意思”。电视原本作为冷性媒介具有使人深度参与的特性,春晚则是大众认同感最高的重大传统庆典,实际收视效果却与观众预期愈发割离。仅从媒介性质解析,大部分受视者选择用电视观看节目,春晚基本全场采用高刺激的热烈元素,整体视听风格相合却也显得些许单一,电视窄小屏幕导致的视觉紧缩形式下节目内容模糊趋同。长达五个小时高强度的表演力度和价值输出与电视原本的表现功能不甚协调,观众参与度下降后容易感官疲劳。与之相对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基于个体情感表达和注意力机制,更易于大众进行自我价值呈现,快速的信息交换引导人的感知参与和情绪回馈。诚如麦克卢汉所说:“大众媒介所显示的,并不是受众的规模,而是人人同时参与的事实。”大数据流联结价值观同一的人群,整个网络复合体中每个人的知觉与体验不可避免地被互相影响形塑,达成一定程度的团结,成为社会重新部落化趋势下的又一段缩影。另一方面群体被动卷入这场媒介引起的内爆,难免不在信息狂欢的裹挟中屈从权威统治亦或茫茫然自戕。可见这场变革并非完全是利文森所预见的民主人性化的进化趋势,“地球村”的构想是利弊两面性的发展可能而并非是技术乐观主义的产物。
能指大于所指、形象大于内容的时代下大众热望媒介带来更加快速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和深度的移情作用,快娱乐大势中电视与网络平台的各异生态最终指向社会的历史性变迁,新的主导媒介的属性势必会深刻把脉时代动向。
202211110113邓婧宜